对话熊友军:做具身智能的“OpenAI”, 缩小中美机器人技术差距 | 涌现36人-灵析社区

AI资讯

美剧《西部世界》描绘了一个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社会,在未来,机器人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圈或实验室,而是将融入日常生活,成为人类的助手、朋友,甚至是身体的一部分。熊友军作为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的联合创始人,二十多年来致力于推进机器人技术的发展,他目前担任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CEO,致力于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和技术突破。 他认为,机器人技术虽然已有数十年的发展,但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,只有实现通用人工智能,机器人才能与现实世界深度交互,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。熊友军将机器人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弱人工智能、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,并指出,中国的机器人初创公司在资源方面相对薄弱,虽然技术差距不大,但面临着更长的技术验证周期和资金压力。 创新中心的目标是通过“天工”通用机器人平台和“开物”多能具身智能体平台,攻克机器人行业的核心技术问题,并加速行业标准的制定。熊友军对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充满信心,他预计随着技术的突破,机器人将在未来普及至千家万户,成为每个家庭的一部分,但他也警惕行业价格战的出现,可能会对整个行业造成伤害。 熊友军还强调,技术开源和标准化建设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,创新中心目前已经参与了4项国家标准和3项国际标准的制定,并计划开源更多技术,推动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资源共享。创新中心还在为不同行业提供智能化的机器人解决方案,致力于让机器人在制造、服务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。 文章还提到,在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应用中,创新中心正在开发具备长程任务执行能力的机器人,这些机器人将能够在复杂的场景中执行多个步骤,完成高度复杂的任务。熊友军认为,随着数据采集的不断完善,未来具身智能大脑将在各个领域带来显著的变化,包括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家庭服务等场景都将有广泛应用。 然而,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,尤其是在机器人本体、运动控制、感知能力等方面。尽管如此,熊友军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,认为中国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化方面将会加速跟上全球竞争者,尤其是在数据采集和应用场景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。 本文章包含了对熊友军和创新中心未来目标的详细阐述,以及他对全球机器人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独到见解。

阅读量:266

点赞量:11

收藏量:0